哈尔滨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哈尔滨大学

[切换城市]
哈尔滨站> 哈尔滨教育> 哈尔滨大学> 黑龙江大学信息

黑龙江大学

英文名:Heilongjiang University 简称:“黑大”,“HLJU” 所在地:哈尔滨 院校代码:10212 类型:综合类

自主招生千人计划卓越计划省部共建大学
  • 黑龙江大学师资怎么样, 黑龙江大学师资好不好

截至2016年7月,学校共有专任教师206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51人,硕士生导师72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986人。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人,位居全国高校第19位,列地方高校第一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各类国家级荣誉称号获得者200余人;学校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中共中央“万人计划”高层次人才3人,“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1人, 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专职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俄罗斯联邦总理奖“普京奖”获得者1人,俄罗斯联邦国家奖“普希金奖章”获得者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8人。 教学名师
国家级教学名师
刘敬圻、 邓 军、张奎良、张家骅、张锡勤、何颖
省部级教学名师
刘敬圻、邓军、 张奎良、张家骅、王歌雅、张锡勤、 曹重光、邓自立、 陈百海、付宏刚、平文祥、李建中、张政文、尹铁超、赵为、金亚娜、华劭、 何颖、柴文华、严明、常青、袁敏、常树春杰出人才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李建中------中共中央“万人计划”高层次人才
邓军、付宏刚、于文秀
中共中央组织部“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何宏昌
中共中央宣传部“四个一批”杰出人才
于文秀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付宏刚、杜桂萍
俄罗斯总理奖“普京奖”获得者
邓军
俄罗斯国家奖“普希金奖章”获得者
华劭、李锡胤、金亚娜、张家骅、邓军
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
丁立群、李建中、付宏刚、马长山、李金宝、董玉庭
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付宏刚、马长山、霍丽华、马海群、黄忠廉 、井立强、杜桂萍、孙书利、于文秀、彭玉海、潘清江、郭龙江、王国凤、隽鸿飞、刘东影、许辉、赵凯、罗跃军、李强
“龙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李建中、付宏刚、何颖、马长山、李先耕、廉永福、陈思学、黄忠廉、柴文华、杜桂萍、刘东影、焦方义、于文秀、霍丽华、孙书利、孙淑芳、井立强、陈树林、乔榛、李光明、董玉庭、许辉
全 国 优 秀 教 师
刘永、李锡胤、张锡勤、何颖、于逸生
全 国 模 范 教 师
柴文华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刘敬圻、刘德祥、张奎良
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
何颖

  • 何颖
  • 何颖,女,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并留校任教。1988年获哲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黑龙江大学副校长。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省“六个一批”理论专家人才。主要从事管理哲学、行政哲学与哲学非理性问题研究,特别在非理性问题的研究方面拓展了非理性问题研究的层面及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行政哲学研究方面,开辟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兼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政策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黑龙江省政治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哲学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学科: 管理哲学 研究方向: 行政哲学、政治哲学 代表性著作: 1.《行政哲学研究》,学习出版社,2011年版; 2.《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行政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行政伦理与社会公正》,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公共行政理论探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公共行政的理论之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行政伦理导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行政哲学导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公共行政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1. 《行政哲学的基本问题初探》,《哲学研究》,2005年4期; 2. 《政治学视域下工具理性的功能》,《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4期; 3. 《全球化与我国政府职能重构》,《政治学研究》,2002年4期; 4. 《全球治理对人权保障与发展双重作用的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2期; 5. 《制度伦理:价值与局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21日; 6. 《制度伦理:人权保障的新途径》,《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2期; 7. 《行政哲学的图景》,《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6期; 8.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30年回顾与反思》,《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2期; 9. 《论制度伦理的功能与局限》,《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8期; 10.《公务员法的制度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3期; 11.《公共行政研究方法及其走向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0期; 12.《行政哲学的限域》,《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8期; 13.《行政发展论》,《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7期; 14.《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2期; 15.《论理性与非理性的原始统一》,《求是学刊》,2002年3期; 16.《制度伦理及其价值诉求》,《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4期; 17.《政府公共性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4期; 18.《政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新视野》,2006年第4期; 19.《行政发展的释义及其动因》,《新视野》,2003年4期; 20.《行政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及其定位》,《行政论坛》,2007年第5期; 21.《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的反思》,《行政论坛》,2010年第4期。 在研项目: 1.《行政主体与公共制度协调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8-2011; 2.《行政理论研究》,黑龙江省教育厅社科重大项目;2009-2012。 完成的主要课题: 1.《公共行政基础理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5-2008,结题“优秀”并入选2010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三个代表”实践主体的自身建设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1-2004; 3.《公共行政理论研究》,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01-2004; 4.《行政哲学研究》,黑龙江省教育厅社科重大项目,2005-2006; 5.《多维视野中的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黑龙江省教育厅社科重大项目,2002-2003。 获奖: 1.《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4年; 2.《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黑龙江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6年; 3.《行政哲学基本问题初探》,黑龙江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9年;4.《行政学》,黑龙江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0年; 5.《行政哲学基本问题初探》,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8年; 6.《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6年; 7.《行政发展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全国人事科研成果三等奖,2002年。
  • 刘东辉
  • 刘东辉:男,1948年12月生,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多次获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担任黑龙江省领导科学学会名誉会长。 学科:管理哲学 研究方向:管理哲学理论与实践 发表专著: 1、《战略决策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 2、《发展战略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5年5月出版 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论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内在根据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2年10月出版 发表文章: 1、高举旗帜 强化服务 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学术交流》 1998年第5期 2、关于解放思想的几点思考,《黑龙江日报》 1998年6月9日 3、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大调整大发展,《黑龙江日报》 2000年6月13日 4、坚持“以德治国”方略,构建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调查研究》 2001年第5期 5、构建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把握的几个问题,中宣部《宣传工作》 2001年5月24日,第26期 6、黑龙江流域文明的兼容并蓄《中国文化报》 2001年6月6日 7、构建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光明日报》 2001年9月18日 8、在加快发展中解决新矛盾——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几点体会,《奋斗》 2004年第5期 9、加强高层互动 推动东北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大公报》 2004年8月26日 10、坚持“三贴近”原则推进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光明日报》 2004年11月17日 11、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 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黑龙江日报》 2005年3月9日 12、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先进文化建设步伐,《黑龙江日报》 2006年10月10日 1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建设边疆文化大省,《奋斗》 2006年第12期
  • 教军章
  • 教军章,男,1962年12月生人。1993年黑龙江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硕士毕业、2007年黑龙江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毕业。现任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省级重点学科行政管理后备带头人、副院长,兼任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行政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黑龙江大学MPA教育中心主任。社会兼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行政管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等。 主要研究领域:管理思想史、行政学理论、公共组织理论、中国哲学 承担科研课题10余项,主要的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行政主体与公共制度协调关系研究(08BZZ023),2008.6-2011.6;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第2位):公共行政基础理论研究(05BZZ033),2005.6-2009.6; 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第2位):数字信息资源的国家宏观规划基金项目与管理(06JA870003),2006.12-2009.12; 主持完成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民性问题研究与政治文明发展(03B144),2003.10-2005.12; 主持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项:行政主体与公共制度协调关系研究(11522Z020),2007.1-2009.12; 主持完成省长委托横向课题1项:黑龙江省非公企业评价涉企部门服务绩效指标体系研究,2006.1-2006.12。 出版学术著作5部,参与编写学术著作6部。其中代表性著作包括: 《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阈及其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公共行政组织论》(第一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公共行政学新论》(第二位),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组织传播》(第一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公共行政的理论之维》(第二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代表性文章包括: 《行政伦理的双重维度》,人文杂志2003:3; 《制度伦理及其政治文明建设价值解析》,中国行政管理2005:8; 《政府信息化对行政组织变革的六大影响》,中国行政管理2003:3; 《论中国古代义利观的现代政治管理价值》,政治学研究2003:1; 《公共行政组织发展意义的理性视角》,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5; 科研奖励20余项,代表性奖项包括: 《组织传播》,黑龙江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黑龙江省首届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行政伦理的双重维度》,黑龙江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6年度黑龙江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公共行政组织论》,黑龙江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 陈辉
  • 陈辉,男,教授,1963年2月生于辽宁省盖县(今盖州市),198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同年8月到黑大任教。1992年获历史文献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科:管理哲学  研究方向:人事管理哲学与制度哲学  代表性著作:  《人事管理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现代社会制度构建与人性诉求》,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论人的发展的制度中介,《哲学研究》2006.6  论社会制度构建历史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政治学研究》2005.4  人的全面发展与政府评价的多元化与历史性,《中国行政管理》2006.4  论公务员管理理念制度化与实践化,《中国行政管理》2007.9  传统人事管理的价值缺失与重建 ,《中国行政管理》2010.1  主持过的科研项目: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价值缺失与重建,省社科规划项目,2008-2010  公务员管理理念制度化、实践化研究,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8-2009  获奖:  论人的发展的制度中介,省十三届社科成果三等奖  科学政绩观下领导干部的评价与使用,省十二届社科成果佳作奖  加强公务员创新能力建设 应对WTO挑战,省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
  • 杨震
  • 杨震,男,1952年11月生,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重点学科带头人,现任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同时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民法研究会副会长、黑龙江省法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博士学术研究会副会长、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学科:民商法学  研究方向:物权法、公司法、继承法、法价值哲学  代表性著作:  1、《法价值哲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2、《公司法新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  3、《票据法要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4、《继承法新论(修订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  5、《破产法要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2月  6、《专利法与商标法》,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7、《公司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  8、《法学概论》,黑龙江省科技出版社,1994年1月(东北10所院校通用教材、主编)  9、《继承法新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10、《民法概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  11、《农业经济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9月  12、《经济合同法通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1、《法价值实践观的理性选择》,《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5期  2、《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制度的完善》,《中国法学》,2003年1期  3、《商法规制信用机制的理论探源与宏观构想》,《中国商法年刊》第二辑,2002年10月  4、《继承权向所有权转化探究》,《学习与探索》,2002年6期  5、《论后位继承制度的立法选择及法的构成》,《求是学刊》,2002年5期  6、《物权行为理论探源——以罗马法为中心》,《学术交流》,2002年5期  7、《必留份制度之废存》,《黑龙江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1999年1期  8、《中日两国继承制度比较研究》,《环日本海论丛》,1996年10期  9、《观念交付初探》,《求是学刊》,1996年5期  10、《第三产业发展与服务商标的保护》,《市场经济与法律建设》,1995年9期  11、《承担盗版的法律责任》,《新闻出版报》,1995年6期  12、《综合治理腐败问题的法律思考》,《学术交流》,1995年3期  13、《高度危险作业化事责任的免责事由初探》,《求是学刊》,1995年3期  14、《关于治理盗版问题的几点法律思考》,《司法研究》,1995年3期  15、《遗嘱执行人制度刍议》,《法学与实践》,1995年2期  16、《试论上市公司》,《行政与法》,1995年1期  17、《论保险合同的有效要件》,《学术交流》,1994年10期  18、《略论保险法的若干理论问题》,《学术交流》,1994年9月专刊  19、《浅析婚姻家庭问题上的“超前意识”》,《求是学刊》,1993年4期  20、《关于完善我国居间制度的立法研究》,《法学与实践》,1993年3期  21、《自助行为初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3期  22、《民法理论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法学与实践》,1990年2期  23、《浅谈民法在治理整顿中的作用》,《学术交流》,1990年1期  24、《企业内部承包关系的法律调整》,《学术界动态》,1989年5期  25、《保留胎儿继承份额刍议》,《法学与实践》,1988年6期  26、《对我国继承法中必留分制度的探讨》,《求是学刊》,1988年6期  27、《关于限制被继承人生前赠与行为问题的探讨》,《法学研究》,1988年5期  28、《论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求是学刊》,1987年6月专刊  在重要报刊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1、《拟制交付与指示交付比较研究》,《光明日报》,2002年12月17日  2、《完善我国交付制度的法律思考》,《光明日报》,2002年8月5日  3、《加入WTO与传统农业的转型》, 《光明日报》,2002年7月24日  在研项目:  1、债权让与制度研究。 2005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自选项目  2、物权立法深层理论研究。 2005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自选项目  3、民商法教学中的情景创设与理念超越。 2005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一般)  4、民法学一般理论问题研究。 2003年司法部法制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03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重点)  完成的主要课题:  1、中国加入WTO后我省农业经济面临的冲击及对策 2003年黑龙江省教育厅社科重大项目  2、中国加入WTO后黑龙江省农业经济面临的冲击及对策研究 2003年黑龙江省哲学社科一般项目  3、公司法有关理论问题研究 2000年黑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  4、中国物权法基本范畴研究 1999年黑龙江省教委科研计划项目  5、计算机法律应用软件开发 1998年黑龙江省教委科研计划项目  6、侵权损害的民事责任   1996年黑龙江大学科研计划项目  获奖:  1、自助行为初探   黑龙江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2、黑龙江省社科联“铁力杯”征文三等奖 黑龙江省社科联“铁力杯”征文三等奖  3、公司法新论 第一届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黑龙江省第十次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黑龙江大学2001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 董惠江
  • 董惠江,1985年7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 1998年4月至1999年3月,在日本新澙大学留学。2001年在黑龙江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03年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师从江平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06年7月获法学(民商法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再度赴日本新澙大学作访问学者。  董惠江1985年毕业后一直在黑龙江大学法学院从事民商法的教学研究工作。2002年晋升为教授。现为黑龙江大学民商法博士点博士生导师。另任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法学会民商法研究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司法咨询委员会、立法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政协委员等。曾获“黑龙江省第二届优秀法律工作者”称号。  董惠江教授所在学科为法学、民商法学。主要学术领域涉及民法总论、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近年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商法,特别是是票据法领域。出版论著、编著10余部,发表论文40余篇。近年曾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比较法研究》、《政法论坛》、《现代法学》等法学杂志发表《票据法的坚守与发展》、《票据表见代理适用及类推适用的边界》、《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制度研究》、《票据抗辩分类》等票据法和其他领域的专论,并有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商法学精萃》、《中国法律文档》等收录、摘编,代表了国内票据法研究的前沿水平。曾获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司法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法学会、黑龙江省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十余项。
  • 王歌雅
  • 一、个人基本情况  王歌雅,1963年10月生。1986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1989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的民商法学家李志敏先生。2006年6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哲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的中国哲学家张锡勤先生。2008月8月-2011年1月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现为黑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民商法教研室主任,民商法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黑龙江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黑龙江大学民商法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黑龙江省省级民法学精品课程负责人。  现任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性别与法律研究中心网络研究员;黑龙江省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会长;黑龙江省边疆文化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第十届政协委员;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监督工作咨询专家;黑龙江省政协特邀信息顾问;黑龙江省“蒲公英”妇女法律知识宣讲团讲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十一五”普法工作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妇女问题研究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市法学会民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哈尔滨市妇女维权研究会副会长;哈尔滨市女法律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哈尔滨市妇联女性导师。  二、教学、科研情况  近年来,在国家级、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其中,论文:《关于完善我国夫妻财产制的建议》(《中国法学》),获黑龙江省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获黑龙江省教委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隐私保护与法治文明》(《光明日报》),获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若干思考》(《求是学刊》),获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经济帮助制度的矫正》获全国婚姻家庭研讨会暨纪念新中国首部婚姻法颁布60周年大会三等奖。专著:《扶养与监护纠纷的法律救济》(法律出版社,2001年),获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获黑龙江省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获黑龙江省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获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参编著作有《民法概论》、《破产法新论》、《继承法新论》、《婚姻家庭继承法》、《妇女法律权益焦点扫描》、《婚姻法修改论争》等十余部。已完成黑龙江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婚姻家庭立法研究》、《中国婚姻立法的伦理内涵与习俗超越》,现承担中国法学会项目、黑龙江省社科专项项目:《社会排挤与女性婚姻家庭权益的法律保障》,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民法典体系中的婚姻家庭法新架构研究》,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继承立法的伦理意蕴与制度延展》、《人格权的价值与体系》等。  1999-2010 年度,连续五届获黑龙江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2002年,获首届“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称号。2003年,获黑龙江省“三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 年,任“省级民法学”精品课程负责人。2005 年,被评为首届黑龙江大学“三八红旗手”。2008年,获哈尔滨市杰出法学专家称号。2009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政协履行职能优秀委员。2009年,获黑龙江大学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哈尔滨市法学研究功勋称号。2011年,获黑龙江省教学名师称号。  主要研究领域:民事权利、人格权法、亲属法、继承法、民法哲学、性别与法律等。  主要代表性论文有:《关于完善我国夫妻财产制的建议》、《中国区际收养立法的历时性审视》、《女性主义法学•女性权益保护》、《民法的精神与道德的基础》、《隐私保护与法治文明》、《WTO框架下的公民信用机制》、《中国古代的离婚模式与离婚道德考略》、《伦理与法律的介入:当代国人的婚姻关系》、《科学与宽容:同性恋的法律规制》、《生育权的理性探究》、《姓名权的价值内蕴与法律规制》、《域外法影响下的中国婚姻法改革》、《审视与借鉴:俄罗斯联邦的继承制度》、《俄罗斯联邦继承法的私权守望与价值追求》。  主要代表性著作有:《扶养与监护纠纷的法律救济》、《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婚姻家庭法论》、《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中国亲属立法的伦理意蕴与制度延展》、《中国近代的婚姻立法与婚俗改革》。
  • 董玉庭
  • 董玉庭,男1969年10月生,内蒙古通辽市人,2000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获刑法学博士学位,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出站。2001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4年破格晋升教授,现任黑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学院院长。  二、科研立项  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司法部项目一项,主持黑龙江省社科项目2项,主持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2项,黑龙江大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黑龙江大学科研项目2项。  三、科研获奖  获黑龙江省社科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奖一等奖2次,三等奖3次,黑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3次。  四、社会兼职及曾任兼职经历  1.现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  2.现任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理事  3.现任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理事  4.现任黑龙江省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5.兼任哈尔滨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五、科研成果  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专业期刊发表法学专业论文7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4部,主编参编著作多部。  六、主要代表性成果  1.《法律人思维的司法解读》,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2.《主观超过因素新论》,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  3.《论诉讼诈骗及其刑法评论》,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4.《论疑罪的语境》,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2期  5.《论实行行为》,载《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第2期,《中国刑法学精粹》2005年版全文转载  6.《疑罪论》,载《公法》第五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  7.《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的根据及作用范围》,载《刑事法评论》2006年第17卷,《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  8.《婚内强奸的刑法学分析》,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4期  9.《刑事自由裁量权与刑法基本原则关系研究》,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  10.《论法律原则》,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6期  11.《盗窃罪客观方面再探》,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2.《再论法律原则》,载《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  13.《婚内强奸的变异形态及其刑法评价》,载《法律适用》2004年第4期  14.《窃取借条行为之定性》,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5期  15.《一个简单的错误:事实婚姻刑法意义新论》,载《云南法学》2005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2月23日论点摘编  16.《排除合理怀疑的实践把握》,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9期  17.《行使权利的疆界》,载《法律适用》2004年第9期  18.《论盗窃罪的特殊对象》,载《北方论丛》2004年第2期  19.《论盗窃罪既遂标准的实践把握》,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0.《再论计算机犯罪概念》,载《当代法学》2005年第4期  21.《浅谈刑罚的宽和化:兼评贝卡里亚的刑罚观》,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3期  22.《刑法自由裁量权等》,载《求是学刊》,1999年第5期。
  • 于逸生
  • 于逸生,1952年5月生,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刑法学学科带头人,现任黑龙江大学法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法学会副会长,哈尔滨市法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内委司法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  1982年1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后赴西南政法大学进修访学,回校后,主要从事中国法律制度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刑法学的教学研究工作。1992年9月晋升副教授,1997年9月晋升教师。曾任黑龙江大学法律系副主任、党总支书记,1998年任黑龙江大学法学院院长。  在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中,先后著有《中国法律制度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律史简论》《相似易混罪名比较研究》《刑事诉讼程序论》等10余部著作。在《法学研究》《求是学刊》《学习与探索》《河北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经长期的研究与探索,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
  • 钱福臣
  • 钱福臣1961年出生,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任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法学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西方法律思想史学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会长、黑龙江商务英语学会常务理事。  1979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年毕业并获中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呼兰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师函授部工作三年。1986年考入黑龙江大学法律系,攻读法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在吉林大学法律系答辩,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留黑龙江大学法律系,从事法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001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攻读法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法理学和宪法学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法学研究》、《环球法律评论》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法律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4部。代表性论文有:中西宪法概念比较研究(《法学研究》1998年第3期)、宪政基因概论(《法学研究》2002年第5期)、现代宪政的法权配置与运作规律(《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道德态势与社会控制模式需求定律(《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3期);代表性著作有:《美国宪政生成的深层背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宪政哲学问题要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民事权利与宪政》(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曾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多次获省社科和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 马长山
  • 一、导师简介  马长山,男,1964年6月22日生,哲学博士,法学博士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黑龙江大学学位办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省级重点学科(法学理论)学术带头人、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法学理论与法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会长、黑龙江省民间组织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获“全省优秀教师”、“全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二、 所在学科  所在一级学科为法学,所在二级学科为法学理论  三、研究方向  1. 法学理论  2. 法治发展研究  3. 法社会学  四、发表论文和著作  (一)代表性著作  1.《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法治的社会根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二)代表性论文  1.《从市民社会理论出发对法本质的再认识》,《法学研究》1995年1期;  2.《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法学研究》1996年6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4期全文转载,《中国法律年鉴》(1997)摘编;  3.《法治社会中法与道德的关系及其实践把握》,《法学研究》1999年1期,《光明日报》1999年2月12日“理论周刊”摘编;  4.《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法治的基础和界限》,《法学研究》2001年3期;  5.《全球“社团革命”与当代法治秩序变革》,《法学研究》2003年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  6.《NGO的民间治理与转型期的法治秩序》,《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  7.《东亚法治秩序的局限与超越维度》,《中国法学》2003年3期,另摘要发表于《中国法学》(英文版)2003年 期;  8.《社会资本、民间组织与法治秩序》,《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  9.《马克思恩格斯民主契约法律观的理论替换及其实践反差》,《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0. 《社会转型与法治根基的构筑》,《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4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1.《中产阶层:小康社会的宪政基石》,《中外法学》2005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5年第3期全文转载,《宪法、行政法学》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  12.《西方法治产生的深层历史根源、当代挑战及启示》,《法律科学》2001年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法理学法史学》2002年2期全文转载;  13.《公共领域兴起中的法治诉求》,《政法论坛》2005年第5期;  14.《现代性重建进程中的法治变革趋向》,《政法论坛》2007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  15.《“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意义与困惑》,《现代法学》2007年第2期。  五、主要科研获奖  1. 黑龙江省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8);  2. 黑龙江省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2);  3. 黑龙江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4);  4. 黑龙江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6);  5. 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  6. 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  7. 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  六、主要科研立项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民意识与依法治国”(98BFX003),主持人,1998—2001;  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共领域的兴起与和谐社会的法治秩序构建”(06BFX002),主持人,2006—2009;  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技函[2006]6号,主持人,2005—2008;  4.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转型期的公民性重塑与法治秩序”(02JD710017),主持人,2002—2004;  5.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非政府组织的民间治理与和谐社会的法治秩序构建”(05JA820007),主持人,2005—2008;  6.省社科基金项目,“法治的社会根基”(01B102),2001—2002;  7.省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性私法精神与法治秩序”(03B0145),主持人,2003—2005;  8.省社科基金项目,“民间组织能力建设与和谐社会的秩序构建”(05B080),主持人,2005-2006;
  • 隽鸿飞
  • 隽鸿飞(1970—),黑龙江省兰西县人。1989年进入黑龙江大学哲学系读书,1993年获哲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在哈尔滨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1996年重新回到黑龙江大学哲学院学习,先后师从张奎良先生和衣俊卿先生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硕士、博士学位。2002年获博士学位,并调入黑龙江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究室从事教学、研究工作。2003年9月到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在吴晓明先生指导下从事《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历史理性及其回响》课题的研究工作,2005年6月以优秀的成绩完成博士后的研究工作。现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科:  1、马克思主义哲学;2、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研究方向:  1、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研究;2、国外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研究  代表性著作:  1、《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论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一作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文化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研究》(第一作者),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1、《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8期;  2、《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双重内涵及其文化学意义》,载《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史学意蕴》,载《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  4、《神人论:俄罗斯宗教哲学的人学主题》(第一作者),载《世界哲学》2006年第6期;  5、《从生成的概念看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载《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005年第11期;  6、《论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实践根基》,载《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光明日报》论点摘编,2005年6月14日;  7、《哲学:在历史与文化之间》,载《学术研究》2007年第1期,《光明日报》论点摘编,2007年月6月6日;  8、《人学视野中的交往问题》,载《求是学刊》2000年第3期,《中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论点摘编;  9、《马克思的人类学研究及其史学意义》,载《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10、《全球化:超越民族国家?还是超越民族文化?》,载《求是学刊》2002年第2期。  在研项目:  1、《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04BZX009),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04.7—2007.7,第一参加人;  2、《马克思经典文本中的历史哲学思想》(05B0092),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2005.1—2007.12,主持人;  3、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生成论取向(LBN-Q05116),黑龙江省博士后出站资助项目,2005.12-2008.12,主持人;  4、马克思史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子课题,2006.1-2008.12,主持人。  5、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生成论取向(JC200502),黑龙江大学杰出青年基金,2005.12-2008.12,主持人。  完成的主要课题:  1、文化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G0204),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12-2005.12,主持人;  2、发展:文明变迁的整体进程(10512058),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2002.1-2003.7,主持人.  获奖:  1、《马克思的人学历史观及其当代意义》,黑龙江省首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001年;  2、《人学视野中的交往问题》,黑龙江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2年;  3、《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黑龙江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年;  4、《人学视野中的交往问题》,首届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  5、《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
  • 杜桂萍
  • 杜桂萍,黑龙江伊春人。文学博士。现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社科基金中文学科评审专家。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六个一批”工程理论类人才。1985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1988年在山东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在哈尔滨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2004-200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先后师从袁世硕教授、张锦池教授、刘敬圻教授、郭英德教授。现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同时担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戏曲与宋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求是学刊》编审。为黑龙江大学第五届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曾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2011)以及黑龙江大学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奖励。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黑龙江社科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等9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通志》。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戏曲宗元研究》、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清代杂剧叙录》等,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献》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清初杂剧研究》、《文献与文心:元明清文学论考》、《杂剧:历史描述与个案批评》、《清代杂剧作家论考》等,主编《学府》、《中国文学研究十年(2001-2010)》等。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中国辽金文学学会、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等。  学科: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戏曲小说、明清文学与文献  代表性学术著作:  (1)《清初杂剧研究》,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  (2)《文献与文心:元明清文学论考》,中华书局2009年  (3)《清代杂剧作家论考》,台湾国家出版社2011年  代表性学术论文:  (1)从“佣书养母”到“名士牙行”——袁骏《霜哺篇》与清初文学生态,独立,《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反馈:《新华文摘》2010.24全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2全文、高校文摘2010.06论点摘编;  (2)诗性建构与文学想象的达成——叶小鸾形象生成演变的文学史意义,独立,《文学评论》2008年第3期,反馈:《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8.04、人大复印资料2008.09全文转载;  (3)《论清代杂剧对徐渭<四声猿>的接受》,独立,《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反馈:《新华文摘》2007.17论点摘编、人大复印资料2007.09全文转载;  (4)论“短剧完成”与《吟风阁杂剧》的艺术创获,独立,《文艺研究》2008年第9期  (5)《清杂剧之研究及其戏曲史定位》,独立,《文艺研究》2003年第4期;  (6)《元杂剧衰微探幽》,独立,《文艺研究》1999年05期;  (7)清代戏曲《离骚影》考,独立,《文学遗产》2010年第5期;  (8)叶奕苞《经锄堂乐府》相关史实考,独立,《文学遗产》2008年第3期;  (9)遗民心态与遗民杂剧创作,独立,《文学遗产》2006年第3期;  (10)色艺观念、名角意识及文人情怀——论《青楼集》所体现的元曲时尚》,独立,《文学遗产》2003年第5期——反馈: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4.01全文转载;  (11)袁重其和《霜哺编》略考,独立,《文献》2007年第4期;  (12)徐爔《写心杂剧》版本新考,独立,《文献》2007年第4期;  (13)写心之旨 自传之意 小品之格---《写心杂剧》的转型特征及戏曲史意义,独立,《南京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反馈:《新华文摘》2007.04论点摘编;  (14)论元杂剧与勾栏文化,独立,《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3 期 ,反馈:《新华文摘》2002.10论点摘编;  (15)论遗民杂剧的主题建构与叙事策略,独立,《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2期;  (16)“奇”与“畸”:徐渭从事杂剧创作的心理机制,独立,《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3期;  (17)雅正之美与清初杂剧的艺术构成,独立,《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1期--反馈: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5.06全文转载  (18)《小豆棚》作者曾衍东事迹杂考 ,独立,《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4期;  (19)孙悟空形象原型研究与石磐陀,独立,《光明日报》2002年4月27日  (20)《救夫记传奇》本事与近代戏曲的史实考索,独立,《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9日  主要科研项目(主持):  (1)《明清戏曲宗元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1)  (2)《清代杂剧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05)  (3)《清代杂剧文献与文学》,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008)  (4)《清代杂剧叙录》,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直接资助项目(2007)  (5)《清代杂剧研究》,第三十七期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2005)  (6)《清代杂剧研究》,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2001)  主要科研获奖:  (1)《清初杂剧研究》(博士论文):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2)《清初杂剧研究》(专著):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  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  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8)  黑龙江省文化厅首届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  (3)《诗性建构与文学想象的达成——叶小鸾形象生成演变的文学史意义》(论文):  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11)  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  (4)《色艺观念、名角意识及文人情怀——论<青楼集>所体现的元曲时尚》(论文):  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006)  (5)《论元杂剧与勾栏文化》(论文):  黑龙江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三等奖(2004)  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04)
  • 张安祖
  • 张安祖,男,1947年11月生,江西余干人。1980年10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现任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古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  学科: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方向:  魏晋南北朝、唐代文学  代表性著作:  《唐代文学散论》,三联书店出版。  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论“兼济”与“独善”》,《文学评论》;  《“天宝之风尚党”——论盛中唐之交诗坛风气的转移》,《文学评论》;  《关于<长恨歌>主题的新探索》,《文学评论丛刊》;  《论中国古典诗学中“神”、“韵”概念的历史嬗变》,《文学评论丛刊》;  《韩愈“古文”含义辨析》,《文学遗产》;  《杜甫“沉郁顿挫”本义探原》,《文学遗产》;  《<河岳英灵集叙>“神来、气来、情来”说考论》,《文学遗产》;  《<唐国史补>“元和之风尚怪”说考论》,《文学遗产》;  《<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非皮日休所作》,《文学遗产》;  《论白居易的思想创作分期》,《求是学刊》;  《“清”复义说》,《求是学刊》;  《外容闲暇中心苦,似是而非谁得知——析白居易的晚年心态》,《北方论丛》;  《<虬髯客传>作者考辨》,《长江学术》。  在重要报刊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光明日报》。  在研项目:  《唐文研究》,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  获奖:  《论白居易的思想创作分期》,黑龙江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太平广记>点校》,黑龙江省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唐国史补>”元和之风尚怪”说考论》,黑龙江省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唐代文学散论》,2006年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 胡元翎
  • 姓名:胡元翎  出生时间:1965年9月23日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通讯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邮编:150080  主要经历:  1983年,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攻读学士学位。  1987年,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陶尔夫教授,研究方向为词学。  1990年,获硕士学位并毕业留校任教  1998年,晋升副教授  1999年,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张锦池、刘敬圻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  2002年,获博士学位  2003年,晋升教授  2007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科研情况  共出版二本专著,二本编著,近三十篇论文,主要代表性成果如下:  著作:  《李渔小说戏曲研究》 中华书局2004年12月  《拂去尘埃——传统女性角色的文化巡礼》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年8月  编著:  《中国文学史略》(下)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承担11万字  《想象力的世界----二十世纪道教与古代文学论丛》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年  论文:  1、漫说李纨 《红楼梦学刊》 1997年第4期  2、论朱淑真诗词的女性特色 《文学遗产》,1998年第2期  3、李渔及其拟话本艺术精神新解 《文学评论》2004年6期  4、小品文式入话——李渔拟话本体制型态特征之一  《文学评论》2001年(青年学者号)  5、李渔《蜃中楼》对“柳毅故事”的重写 《文学遗产》 2002年第2期  6、男性诗论与女性诗人的“隔”—— 朱淑真研究中的一个问题  《求是学刊》1998年第2期  7、陆游词缺失原因探析 《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8、丑到极处足风流的阙里侯 《文史知识》 2003年第2期  9、李渔拟话本诗词篇首浅探 《求是学刊》 2003年第4期  10、李渔十种曲关目功能探 《人文论丛》(武汉大学)03年卷  11、再论李渔的“虚实”观 《北方论丛》2007年第4期  12、“曲化”与“明词衰弊”因果链的重新思考 《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1期  13、焦虑:英雄情怀与孤独意识的扭结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  14、“三言”发迹变泰型故事的母题分析 《海南大学学报》 2001第1期  15、唐宋词中渴慕情 《文史知识》2007年第6期  获奖情况:  《朱淑真诗词的女性特色》 2000年获省教委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9年获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营建课堂教学的场效应》 1998年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  《拂去尘埃——传统女性角色的文化巡礼》 2002年获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李渔<蜃中楼>对“柳毅故事”的重写》 2004年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李渔拟话本艺术精神新解》 2006年获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李渔拟话本艺术精神新解》 2006年获黑龙江省社科论文一等奖  《李渔小说戏曲研究》 2007年获黑龙江省文化厅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研究项目情况:  中国女性文化史话 省教委社科项目1999-2001 已结题  李渔研究 省教育厅2001-2003年科研项目 已结题  二十世纪宗教与中国文学研究史论 省哲社科基金项目2003—2006 已结题  明末清初词、曲、小说文体互动研究 省哲社科资助项目2006—2009 在研  明末清初词曲小说关系研究 省文化厅项目2006—2009 在研  明词曲化研究 省教育厅2006---2008年科研项目 在研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通志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04——2007 在研
  • 薛瑞兆
  • 薛瑞兆,男,汉族。中共党员。籍贯山东省海阳县。1947年2月生于哈尓滨市。现为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戏曲与宋金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1954年—1966年,在哈尓滨市读小学、初中、高中。  1968年—1972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三十六团(虎林县)政治处宣传干事。  1972年9月—12月,哈尓滨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学员;  1973年元月—8月,哈尓滨市教育局干部;  1973年9月—1978年2月,中共哈尓滨市委文教部干部。  1978年3月—1979年8月,哈尓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生;  1979年9月—1982年8月,南开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2年9月—12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进修生;  1983年元月—1984年2月,哈尓滨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1984年3月—1987年4月,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校博士研究生会主席,获文学博士学位,被授予中山大学优秀研究生、优秀共产党员及广东省高等院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1987年5月—2007年8月,先后在中共哈尔滨市委机关、省直国有企业及经济管理部门任职,被授予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物资部优秀企业家、国家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95年——2002年,哈尓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2003年迄今,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戏曲与宋金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科研成果  (1)专著与编著  ——《全元戏曲》,王季思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2003年获教育部中国文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本人为编者之一;  ——《全金诗》,本人为第一编纂者,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1998年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金代科举》,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宋金戏剧史稿》,专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5年出版;  (2)近年来论文  ——《<中州集>小传校札》,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3期;  ——《论金代艺文的历史遭遇》,暨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永乐大典>金诗拾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5期;  ——《方志中的金诗拾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6期;  ——《论金代社会的藏书风尚》,求是学刊2006年第6期;  ——《论打略拴搐》,文学遺产2007年第1期;  ——《论金与南宋之间的艺文交流》,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  ——《<中州集>考补》,文献2007年第2期;  ——《金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史知识2007年第2期;  ——《金院本——古代戏曲的摇篮》,文史知识2007年第2期;  ——《<全辽金文>校读》,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4期;  ——《论幺么院本》,文学遺产2009年第5期;  ——《关于元杂剧的繁荣问题》,文史知识2009年第10期;  ——《<全元文>校读》,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4期;  ——《<金文最>校札——署名问题及其他》,江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论女真字文化的兴衰》,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  2、科研项目  ——《金代艺文叙录》,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  ——《全金文》,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基金项目;  ——《金代文学文献集成》,全国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  3、社会兼职  ——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副会长;  ——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
  • 邹韶华
  • 邹韶华,男,江西安福人,1943年3月生。1968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研究生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曾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黑龙江省语言学会会长,现任黑龙江省语言学会顾问。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学科:  汉语言文字学  研究方向:  现代汉语语法  代表性著作:  《语用频率效应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  《求真集:对汉语语法问题的一些思索》(三联书店2004年)  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现代汉语方位词的语法功能》(《中国语文》1984.3)、  《名词在特定环境中的语义偏移现象》(《中国语文》1986.4)、  《中性词语义偏移的原因及其对语言结构的影响》(中国语文丛书《语法研究和探索(四)》、《论语言规范的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语言文字应用》2004.1)、《现代汉语方位词语法功能补议》(《中国语文》2007.1)。  在研项目:  “十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歧义的倾向性研究》  完成的主要课题:  完成“八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中的承担部分,支持并完成“九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汉语语用频率与语义的关系》及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研究》。  获奖:  2002年获黑龙江省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集体项目);  2002年获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一等奖;  2004年获黑龙江省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006年获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一等奖。
  • 戴昭铭
  • 戴昭铭:男,1943年生,浙江天台人。1968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1982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现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兼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语言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方言学会理事、中国应用语言学会理事、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学科:汉语言文字学  研究方向:1.社会语言学和方言学;2.汉语词汇语法史  代表性著作:  《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  《规范语言学探索》,上海三联书店  《天台方言研究》,中华书局  《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历史音变和吴方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来历,《中国语文》  天台话的几种语法现象,《方言》  天台方言的否定词和否定表达式,《方言》  浙江天台方言的代词,《方言》  繁体风、“识繁写简”和语文立法问题,《语言文字应用》  叠架形式和语言规范,《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功能和可能规范,《语言文字应用》  天台方言动词的体貌,《中国语言学报》  从“也”到“啊”,《中国语言学报》  动词情状成分“下去3”的形式特征、语法功能和分布规律,《语法研究和探索》(九)  中国东北的婚丧习俗和民俗语词,《汉语学习》  弱化、促化、虚化和语法化,《汉语学报》  一种特殊结构的名词,《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词汇论文精选》  惯用语的划界和释义问题,《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词汇论文精选》  在重要报刊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汉语究竟怎么了?——全球化浪潮下的汉语地位问题,《中国教育报》  在研项目:  《规范语言学和两岸三地汉语规范研究实践》,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项目  《全球汉语使用标准的分歧及其归同策略的研究》,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  完成的主要课题:  《天台方言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书面语的变化和发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  《文化语言学导论》,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  《规范语言学探索》,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  获奖成果:  《文化语言学导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天台方言研究》,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当代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合著),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规范语言学探索》,黑龙江省教育委员会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 陈百海
  • 陈百海 男 1957年生 民族 汉  所在学科 外国语言文学  研究方向 日语语言学  主要工作经历  1978年-1982年在黑龙江大学日语系学习  1982年-1985年在黑龙江大学日语系攻读硕士学位,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1985年-1988年在黑龙江大学日语系任教,助教。  1988年-1993年黑龙江大学日语系任教,讲师。  1993年-1998年黑龙江大学日语系任教,副教授。  1998年-现在 在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教授。  2001年6月—2005年12月 任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副院长  2005年12月—今 任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院长  学术兼职: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副理事长  黑龙江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黑龙江省翻译协会理事副会长  大学日语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  黑龙江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  黑龙江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日语学习与研究》编委  《外语学刊》编委  科研情况:  1主要论文:  《の与“的”的比较》载《日语学习与研究》1984年6期  《试论かもしれない等复合性断定助动词》载《外语学刊》1985年1期  《论日语句子中的体言并列》载《外语学刊》1989年4期  《日语的否定表达与汉翻》载《外语学刊》1989年3期  《英语语法对日语的影响》载《外语学刊》1992年5期  《日语人称代词使用上的误区》载《外语学刊》1993年2期  《论日语句子的主被动语态交错与汉译》载《外语学刊》1996年4期  《论日语句子中的因果关系》载《外语理论与实践》  《日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的比较》载《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年3期  《日语的句式与翻译》载《外语学刊》1998年2期  《从现代小说看日语的某些变化》载《日本学研究》1998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论日语的て形补助动词》载《外语语言教学研究》  《论日语的サ变外来动词》载《外语学刊》2003年1期  《鱼与日语》载《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年年2期  《论日语语序的非自由性》载《外语学刊》2006年6期  《日语同义词的分布与辨析方法刍议》 2009年第6期 《外语学刊》  《论日语因果句子结构特点》 2009年 第5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著作: 《(专业技术人员外语培训教材)日语》(上册) 第三编者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专业技术人员外语培训教材)日语》(下册) (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简明日语句法》(30万字)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1998年  《新大学日语》(“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三册 主编(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大学日语》(“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三册教参主编(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日语泛读教程》第三册 主编(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日语泛读教程》第三册教参 主编(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实用日语》1-4册主编 (2010)高等教育出版社  《日语一日一词》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年1月  《新大学日语(阅读与写作3)修订版》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7月  3编译著:《汉日科技大词典》编委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9年  《世界神话辞典》编委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年  《中外服装知识词典》编委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怎样教育您的女儿》(独自翻译)北京出版社 1988年  《证券业务人员必备》(翻译者之一)法律出版社 1991年  《美学百科辞典》校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4获奖:  《简明日语句法》黑龙江大学200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00年)  《简明日语句法》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  《简明日语句法》黑龙江省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佳作奖(2002年)  《日语泛读教程》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三等奖(2006年)  《新大学日语3》 黑龙江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06年)  《利用多媒体进行日语语言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  《基础日语》省级精品课 2005年  2006年获得黑龙江大学第二届校级名师称号  2009年获得黑龙江省第五届教学名师称号  《高校日语教学文化交际性的探索与实践(教材)》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9年6月  5科研立项:  《日本社会文化CAI》(主持人) 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 (2002年-2004年)已经完成。  《实践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主持人) 省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 2005年 已结题  《高校日语词汇科学记忆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主持人)省高校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5年 已结题  《日本文化与日语研究》(主持人)2005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2006年 已结题  《日语词汇结构研究》(第二)2005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自选项目 在研  《新大学日语》系列立体化教材 分册主编 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在研  《日语句群研究》2010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自选项目 在研
  • 张政文
  • 张政文,男,1960年10月生,中共党员,现任黑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黑龙江省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2011年5月—7月,中央党校地厅级干部培训班(第56期)学习。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社会兼职主要包括:教育部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文艺美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外国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全国青年美学会理事。黑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黑龙江省科协副主席,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文艺理论学会会长,黑龙江省高校设置委员会成员。黑龙江省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  张政文同志多年来在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等学术领域进行了富有创见性的学术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教学、科研成果。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奖6次、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奖7次、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次;先后出版学术专著8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艺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报刊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30余篇,有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担任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以来先后培养硕士、博士20余名。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 电话:
    %u0030%u0034%u0035%u0031-%u0038%u0036%u0036%u0030%u0038%u0037%u0032%u0039
相关推荐
云南民族大学师资好不好,云南民族大学师资怎么样 重庆工商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工商大学师资怎么样 海南医学院师资好不好,海南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重庆交通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交通大学师资怎么样 重庆医科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医科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安体育学院师资好不好,西安体育学院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